記得當大仔還是1歲的時候,很想培養他仁愛的心。想起以前年代大人總是用「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來表達對他人應和對自己一樣。但年紀輕輕的小朋友是不可能明白這句的。亦有些人說:「他們長大後就會漸漸明白仁愛和父母的愛等。」蘋果對此見解有保留,現代小孩子太多不同的刺激和吸引,所以很多時未可集中在重要的教導上。要他們從日常生活自覺地學上仁愛是較難,更何況仁愛是一種抽象的感覺。
有仁愛的小孩是特別可愛,開心和幸福的。當然不可或缺大人對小孩子的榜樣。
但有一個小方法可以參考:
從幼開始和小朋友玩玩具時會把感覺投放在玩具上。(即使是男孩子的玩具車也可以投放感情)
第一階段:認知
第一 :受傷的玩具要表達出受傷的感受 (唉呀!我的手好痛!救命呀!)
第二 :拯救玩具。首先要學習按慰受傷的玩具「Are you okay? /你有冇事呀?」(用行動表示:可以輕輕拍拍肩膀作安慰)再表達願意救援「I will help you. /我幫你。」
做錯事的玩具要認真地向受傷的玩具說「對不起,因為我…….可不可以原諒我?」當然要回答。
第三 :受傷的玩具要感激施助者,並送上一個有愛心的行動或說話「Thanks for your help!/多謝你幫我/So lucky to have you,now I feel better!/好彩有你,我現在好好多了」(抱抱,讚揚,握手,親親或輕輕拍拍玩具的「頭,肩膀或手」)
此階段是訓練小孩的同理心。
第二階段:榜樣
在家中用「我幫你/I help you」成為口頭禪。家人應經常用這一句來互相製造機會。 先是要由榜樣開始, 家庭成員要製造機會來互相幫助。
重點:施助者要主動和開心。 被施助者要全心感激並用行動和說話表示感謝。做錯的人要認真說對不起和原恩並請求原諒。
此階段是培養一個氣氛
第三階段:實踐
大人要製造機會讓小朋友愛上成為施助者。
重點:請交足戲!請交足戲! 再請交足戲!(表情戲交足,但不要太假!最好要真假難分!)
通常小朋友不想再幫助是因爲沒有足夠成功感,大人太假的戲,會讓小孩子沒有挑戰而不想做。所以我建議讓小朋友施助大人時,請讓小朋友真的出力氣地幫助大人,這不但打破了小朋友幫不了大人的傳統思維,更雙倍增加小朋友的成功感。
有很多大人因太愛錫或遷就小朋友而把他們努力負出力氣地幫助人的過程縮短或減少。但請記緊付出和成功感是正比的。教育小朋友就是要大人放下面子的課,蘋果老師媽媽在教小孩子或在上課時往往都不顧形象地做戲。開始的確有點難為情,但記住你的目標就可以了。
後記:一個小孩當然容易實行。如果你家有一個大的小孩,要實行時的確會被大仔看穿! 我當時選擇和大仔做了一個事前的單獨會議。我表示對細佬的沒有仁愛行為表示出憂傷。並表示出我會做戲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所以請幫助一起成事。大仔當然願意配合,他通常最難忍笑。(當他看到我難分真假的演技)哈哈
失敗點:沒有恆心,耐性和放下面子。這些看複雜但其實簡單的行為,是要每天至少做榜樣一次地持續至少一個月。而且要有耐性地指引。慾促則不達。蘋果老師媽媽經常記住一句「一就不要開始,開始了就做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