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3個小孩。剛從夏威夷回香港(當時只有兩個小孩子)而還未有自己的家只可以在媽媽家或奶奶家暫住。因空間問題,有一段時間,因長輩要幫忙照顧小朋友,而每天多了機會和長輩接觸。
當中少不免有管教上的衝突。我在夏威夷有教哥哥用 BB手語 (Baby Sign Language)來表達自己的意願(當時是1歲半),因哥哥未能說出清楚的單字,於是教他用另一個方法來表達自己,所以他不會因沒有人明白他而沮喪和生氣。回到香港,我亦教了長輩了解和用BB手語。但她們表面上是明白,但心中卻…….不到一星期就沒有了,心中有些無奈(因為辛苦了一年的努力就好像沒有了)
我的大哥哥年紀雖輕,但他能做很多事情。(食飯,走路,拿東西)小朋友實在太可愛了,長輩不知不覺地代勞了。二哥哥(當時幾個月大)又實在太可愛了,長輩會忍不住邊抱邊走地哄訓覺。小朋友太可愛了,所以長輩忍不住讓小朋友按鈕看電視。
直到發生了一件事,我開始有了一點新看法。我家的小朋友在早期時往往不想食晚飯,因為長輩會在放學後(下午五時)食各類包點,所以晚飯就沒有餵口。試過和長輩表達自己的意見(冇改善^_^),推遲晚餐時間(行不通^_^),叫老公講直接講(唔……)但我發現小朋友原來是會對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行動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這表示他們是可以成為主動角色,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大人的指示。
於是,我說:「你們長大了,自己決定吃不吃包點。但我準備的晚餐一定要吃,因為晚餐時間是一起了解大家的時間,是十分重要。吃不完自己接受後果(家規)。我建議你們,如果餓吃小小(留下放在冰箱,如果太餓吃多也可以,但原則是一起吃晚餐。」 事情就變成小朋友做主動角色。開始時,不太如意,但經過兩三星期後,小朋友就沒有出現不想吃晚餐的情況了。
小朋友是比我們想像中更聰明,不要低估他們的能力。給他們多點責任和自主權(看事情的性質),他們會學慬了解自己,信任度和多點責任感,不要和長輩因小朋友的小事而吵鬧,要記住:在這世界多一個人愛你的小朋友是一件好事。再這,你對長輩的模式是他們日後對自己的模式。
後記:有些行為絕對不能接受(不論是不是長輩),包括食煙,飲酒,粗言穢語和打架。
我是經常有向小朋友表達心中的想法「我覺得長輩很年長,不太習慣改變。有時媽媽都有不如意,因為他們講完都太明白,但我不會太生氣。所以我希望你們可以幫我。」其實小朋友亦要學習不能改變所有事情,但藉此學習包容和忍耐。
講清楚原因和後果(你要清楚自己的原則先):例如:長輩經常讓小朋友看電視,早些讓小朋友了解一天的工作,並清楚表達後果是(如果未做完,今晚溫到很晚都一定要完成)。例如長輩讓年幼的寶寶電視汁撈飯。(不要緊,你堅持自己不電視汁撈飯,寶寶是會聰明地調節,不過是一定有點辛苦的)
留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犯錯:小朋友一定會測試你的低線,請一定堅守。他們一定不會輕易服從,一定要面對後果,所以請容許自己至少一個月的堅持,小朋友至少一個月的犯錯。
學習不要事事理論:我一位朋友說得很好「別人沒有用心地說出口的話,你也不要用心地想。」太浪費青春了。記得有一次當我煮蕃薯的時候,長輩說蕃薯很多色素(但昨天長輩才買了色彩繽紛的紙杯蛋糕)。當成笑話一則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