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學校工作時曾接觸過有一類家長 – 不想小朋友不喜歡自己,所以不罵,不打,無後果的責備和輕輕的了事態度,但又叫不動小朋友。曾經遇到這樣的家長,她的小朋友長大了,成為學校一位名人。每次都讓老師頭痛,頭痛不是因小朋友的行為,而是家長的模棱兩可態度使老師不停嘆式。
另一類家長因爲想小朋友有開心童年,用放羊政策。結果小朋友未能發揮應有的潛能(現代的小朋友不能用以前的標準,日後再談)
我第一年成為老師時(一年級的班主任),因為想學生有開心的校園生活,所以輕輕講解班規。但發現學生不僅行為沒有變得懂事,更變得隨便了。我用了兩三個月的時間才整頓下來。
第二年,我決定認真嚴肅地講解班規和後果。說明班規不是約束,而是準備日後獲得更多自由(老師知道不用班規亦可自律,就會放心和放手地讓你做更多)。再者班規是保護每人應有的尊重。
每次學生犯規,我會嚴肅地問:「你認為你的行為犯了那條班規?」有些厚臉皮的學生說:「班規又冇講唔可以做這事!」我:「你說得對!班規的確冇講這事。這些班規是你一起定的,不是我自己定的。那你解釋一下你為何定那些班規?」學生:「(通常第一次都係講無謂野,所以不用打出來了 )」我:「請你解釋背後原則或目的,即係為了什麼原因而定這班規。」不用擔心他們不明白,他們不回答只是因口硬,所以等……等……再等…… (時間是會令人從厚臉皮變成薄臉皮的其中一個方法)
學生或小朋友這時有可能在心中恨你,這也許是正常的。
他解釋完後。我:「如果其他人不尊重你對你不禮貌,我也會做一樣的動作。我會和你開心上課,開心玩遊戲,我會整食物給你們吃,但我的界線和原則是不接受任何不尊重的事情出現。」(態度是最重要,請不要生氣,不要大聲,但記僅要嚴肅)
我:「我雖然十分想幫你,但我們一早定了規則和後果。每件事都有一個後果。你可以選擇你的行為,但不能選擇你的後果。我好想幫你,但這是我能力幫不了的地方。明不明白?」態度是十分重要,請憐憫和用身體語言安慰他們)
小朋友的反應可能有幾種:第一 ,開始哭。第二,難過(因為無轉機,今次死硬)。第三,無表情(接受不了這個結局)。第四,生氣(請讓他冷靜下,所以等5分鐘後再表示出你憐憫他,但承擔後果是只有他一人做到,別因憐憫他而減輕他的後果)
請在小朋友承擔後果的過程陪伴他們,表示你的支持。承擔後果後,請小朋友作一個檢討,之後給他一些甜頭,並給他一點希望。(糖/讚賞堅持/相信不會再犯)當你願意犧牲時間或事情與他們一起承擔後果,他們會明白你的愛。
準備:請讓小朋友一起參與計劃和決定你所有的家規或班規。任何規則也應說明背後厚則或目的。
環境:不要在別人面前做這動作,在家我會在一間房。(你要他學習尊重,我們也應尊重他)
態度:不要生氣,但要嚴肅,並表示出真誠的憐憫,支持和愛。(在小朋友的角度來說 “生氣=罸” ,如果再加上後果時,小朋友就會認為是”加倍”罸的不公平感覺)
對話:要有耐性,有耐性,再加耐性。不要太多引導答案,讓他自己說出口。(只要好持續好持續地試一兩次。其實小朋友的耐性是有限的。他們會持續十分長久的時間,也可能是我們種下的果)
對話:不要用「我」,而用「我們」或「你」。 例如:你所定下的規則背後原則是什麼? / 我們之前一起決定了…… 這很重要的一點,因為這是決定小朋友怒氣的對象。 如果用「我」(爸媽)作每句的開端,他們會被引導地嬲怒「我」這個角色。他們是犯規,但不是犯了「我」定下的規則。
對話: 要表達對事不對人。有些小朋友會在心中製造不公平現象( 如果係呀邊個,爸媽一定唔會咁惡,其實我們大人有時都會有這些想法)我們要刻意地加上一些公平的句子。例如:如果有人對你冇禮貌,我都會一樣咁做。我亦會和爸爸做一場大戲,證明爸爸犯錯也一樣後果。
後果:講得出做得到,所以諗清楚先去講出口(因為你要和他一起經歷的)。
甜頭:是不可預先說明,因小朋友要從心底改變,並不是利誘他的假改變
失敗點:大人也不知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曾經當教導學生關於尊重的事情上,用了一個輕鬆和微笑的態度,結果他們學不到原則,而且自己在他們眼中的影響力也減少了。
曾經有一次,我和三位小男孩一起過一條長馬路。這條長馬路有5 個行人路燈。橫過馬路前,我向他們解釋「我要你們幫手,如果我們一起合作,應該可以在轉紅燈前過完5條馬路。否則我們要在太陽下曬很長時間。如果不合作,我們一起練習過馬路十次。」他們答應會和我合作。但大哥和二哥不停玩,結果我們終於過完5條馬路。這不代表成功,只是我拉他們下才完成。我停下來問:「你們有沒有和我合作?」他們都認同沒有合作。結果我們4人在這條5條馬路用了30分鐘來練習過馬路十次。過程中,有抱怨十分熱、有求饒說下次不再犯,但我都只說:「我們選不了後果,你只可選你的行為,但我們會一起練習十次。」最後,我表示相信他們不會再犯同樣的錯。他們聽後都感受到一種安慰。我心中想:如果用30分鐘就可以改變一個壞習慣,是多麼值的一堂課。
我有一次上課時,有一位出名的小三女同學多次不合作。我在小息時把她留下來了解事源。她的父母沒有離異,但我曾各她的父母接觸過,所以知道父母更本控制不了她。父親是放羊一族,母親是模棱兩可的態度。蘋果我明白到 “見家長”更本沒有用,只好用不同的方式來激發她的同理心。我已記不起說了什麼,只記起我的眼淚不知不覺地因可惜而流了下來,她的眼睛也有淚光。最後,我留下一些希望語句 (相信她是會改,和不要浪費自己)。要小朋友被管教時不恨大人是被動的做法,倒不如想想如何使我們用真正希望有和愛的眼光看待他們犯下的錯,這會幫助我們願意犧牲(一起承擔),有耐性地等和憐憫他們。有些時候甚至蘋果我自己也會負面地想: 他們好快就會忘記這次教訓/下次又會再犯/左耳入右耳出……
後記:我經過了很多失敗才領悟到的小小原則。有一個朋友說得好「每一次你跌倒的地方應該是高過之前所走的地方」。再這,決定事情的結果不是在於事情的本質,而是我們用什麼態度去教。每次的困境或令你發狂的事情,也是改變你和他們關係的好機會,應好好運用和珍惜。不要怕他們恨或不開心而不教,因為你最大的能力不是製造「恨」或「不開心」,而是製造「愛」。 經文說得對:要有規範,要嚴肅和嚴厲,但亦要加倍的愛。(請不要物資化地表達愛,太物質化的愛會使真正的愛變質)